会展•传媒区域经济中国智造品牌中国数字经济生态•环保匠心中国健康中国一带一路公益•志愿者经济与法读书•文化广角镜艺苑人生特色小镇诚信中国商业电讯上市公司中国风县域经济营商•招商新农村科创中国名医堂基层党建廉政中国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消费•时尚社会视点乡村振兴中国开发区部委直通车聚焦商协会宏观经济信息环球资讯投资要闻本委传真安全生产农业金融•理财政府法制企业传真传承城市•社区警界传真大美中国

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办函〔2022〕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22年1月12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 生态环境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环境基础设施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保障,是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为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优布局、提品质,全面提高城镇环境基础设施供给质量和运行效率,推进环境基础设施一体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逐步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二)工作原则。


坚持系统观念。注重系统谋划、统筹推进,适度超前投资建设,提升城镇环境基础设施供给能力,推动共建共享、协同处置,以城带乡提高环境基础设施水平。


坚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以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有序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转型升级。


坚持科技赋能。加强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技术瓶颈。加快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


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激活各类主体活力。创新城镇环境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形成权责明确、制约有效、管理专业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三)总体目标。到2025年,城镇环境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加快补齐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短板弱项,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到2030年,基本建立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环境基础设施体系。


2025年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目标:


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000万立方米/日,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网8万公里,新建、改建和扩建再生水生产能力不少于1500万立方米/日,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率超过25%,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


生活垃圾处理。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能力达到70万吨/日左右,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80万吨/日左右。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左右,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无害化处理能力比重达到65%左右。


固体废物处置。固体废物处置及综合利用能力显著提升,利用规模不断扩大,新增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


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基本补齐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设施短板,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充分保障,技术和运营水平进一步提升,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医疗废物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置。


二、加快补齐能力短板


(四)健全污水收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推动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厂网一体化”。加快建设完善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建制镇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加大污水管网排查力度,推动老旧管网修复更新。长江干流沿线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解决市政污水管网混错接问题,黄河干流沿线城市建成区大力推进管网混错接改造,基本消除污水直排。统筹优化污水处理设施布局和规模,大中型城市可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推进建设,建制镇适当预留发展空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海南自由贸易港、长江经济带城市和县城、黄河干流沿线城市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全覆盖。因地制宜稳步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加快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结合现有污水处理设施提标升级、扩能改造,系统规划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


(五)逐步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能力。建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合理布局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点,完善分类运输系统,加快补齐分类收集转运设施能力短板。城市建成区生活垃圾日清运量超过300吨地区加快建设垃圾焚烧处理设施。不具备建设规模化垃圾焚烧处理设施条件的地区,鼓励通过跨区域共建共享方式建设。按照科学评估、适度超前的原则,稳妥有序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可回收物回收、分拣、处置设施建设,提高可回收物再生利用和资源化水平。


(六)持续推进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建设。推进工业园区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及综合利用设施建设,提升处置及综合利用能力。加强建筑垃圾精细化分类及资源化利用,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产品质量,扩大使用范围,规范建筑垃圾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行为。健全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进废钢铁、废有色金属、报废机动车、退役光伏组件和风电机组叶片、废旧家电、废旧电池、废旧轮胎、废旧木制品、废旧纺织品、废塑料、废纸、废玻璃等废弃物分类利用和集中处置。开展100个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


(七)强化提升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全面摸排各类危险废物产生量、地域分布及利用处置能力现状,科学布局建设与产废情况总体匹配的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加强特殊类别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对需要特殊处置及具有地域分布特征的危险废物,按照全国统筹、相对集中的原则,以主要产业基地为重点,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处置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区域性集中处置基地。建设国家和6个区域性危险废物风险防控技术中心、20个区域性特殊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积极推进地级及以上城市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健全县域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推动现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提质升级。


三、着力构建一体化城镇环境基础设施


(八)推动环境基础设施体系统筹规划。突出规划先行,按照绿色低碳、集约高效、循环发展的原则,统筹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依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做好环境基础设施选址工作。鼓励建设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多位一体”的综合处置基地,推广静脉产业园建设模式,推进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基地(园区)建设,加强基地(园区)产业循环链接,促进各类处理设施工艺设备共用、资源能源共享、环境污染共治、责任风险共担,实现资源合理利用、污染物有效处置、环境风险可防可控。持续推进县域生活垃圾和污水统筹治理,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


(九)强化设施协同高效衔接。发挥环境基础设施协同处置功能,打破跨领域协同处置机制障碍,重点推动市政污泥处置与垃圾焚烧、渗滤液与污水处理、焚烧炉渣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焚烧飞灰与危险废物处置、危险废物与医疗废物处置等有效衔接,提升协同处置效果。推动生活垃圾焚烧设施掺烧市政污泥、沼渣、浓缩液等废弃物,实现焚烧处理能力共用共享。对于具备纳管排放条件的地区或设施,探索在渗滤液经预处理后达到环保和纳管标准的前提下,开展达标渗滤液纳管排放。在沿海缺水地区建设海水淡化工程,推广浓盐水综合利用。


四、推动智能绿色升级


(十)推进数字化融合。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推动城镇环境基础设施智能升级,鼓励开展城镇废弃物收集、贮存、交接、运输、处置全过程智能化处理体系建设。以数字化助推运营和监管模式创新,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建设集中统一的监测服务平台,强化信息收集、共享、分析、评估及预警,将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纳入统一监管,加大要素监测覆盖范围,逐步建立完善环境基础设施智能管理体系。加快建立全国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医疗废物处置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强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在线实时监测,加大设施设备功能定期排查力度,增强环境风险防控能力。


(十一)提升绿色底色。采用先进节能低碳环保技术设备和工艺,推动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对技术水平不高、运行不稳定的环境基础设施,采取优化处理工艺、加强运行管理等措施推动稳定达标排放。强化环境基础设施二次污染防治能力建设。加强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规范有序开展库容已满生活垃圾填埋设施封场治理,加快提高焚烧飞灰、渗滤液、浓缩液、填埋气、沼渣、沼液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能力。提升再生资源利用设施水平,推动再生资源利用行业集约绿色发展。


五、提升建设运营市场化水平


(十二)积极营造规范开放市场环境。健全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市场化运行机制,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营造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公正开放的市场环境。鼓励技术能力强、运营管理水平高、信誉度良好、有社会责任感的市场主体公平进入环境基础设施领域,吸引各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建设和运营。完善市场监管机制,规范市场秩序,避免恶性竞争。健全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公开和应用。


(十三)深入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鼓励第三方治理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按照排污者付费、市场化运作、政府引导推动的原则,以园区、产业基地等工业集聚区为重点,推动第三方治理企业开展专业化污染治理,提升设施运行水平和污染治理效果。建设100家左右深入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示范园区。遴选一批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典型案例,总结推广成熟有效的治理模式。


(十四)探索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鼓励大型环保集团、具有专业能力的环境污染治理企业组建联合体,按照统筹规划建设、系统协同运营、多领域专业化治理的原则,对区域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提供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重点结合120个县城建设示范地区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试点,积极探索区域整体环境托管服务长效运营模式和监管机制。继续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项目试点。


六、健全保障体系


(十五)加强科技支撑。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关键环境治理技术与装备自主创新力度,围绕厨余垃圾、污泥、焚烧飞灰、渗滤液、磷石膏、锰渣、富集重金属废物等固体废物处置和小型垃圾焚烧等领域存在的技术短板,征集遴选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单位进行集中攻关。完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强化重点技术与装备创新转化和应用示范,着力提高环保产业技术与装备水平。


(十六)健全价格收费制度。完善污水、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价格形成和收费机制。对市场化发展比较成熟、通过市场能够调节价费的细分领域,按照市场化方式确定价格和收费标准。对市场化发展不够充分、依靠市场暂时难以充分调节价费的细分领域,兼顾环境基础设施的公益属性,按照覆盖成本、合理收益的原则,完善价格和收费标准。积极推行差别化排污收费,建立收费动态调整机制,确保环境基础设施可持续运营。有序推进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收费。推广按照污水处理厂进水污染物浓度、污染物削减量等支付运营服务费。放开再生水政府定价,由再生水供应企业和用户按照优质优价的原则自主协商定价。全面落实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推行非居民用户垃圾计量收费,探索居民用户按量收费,鼓励各地创新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模式,不断提高收缴率。统筹考虑区域医疗机构特点、医疗废物产生情况及处理成本等因素,合理核定医疗废物处置收费标准,鼓励采取按重量计费方式,具备竞争条件的,收费标准可由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和医疗机构协商确定。医疗机构按照规定支付的医疗废物处置费用作为医疗成本,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时予以合理补偿。


(十七)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落实环境治理、环境服务、环保技术与装备有关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城镇环境基础设施项目,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渠道予以支持,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挥中长期贷款优势,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城镇环境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支持力度。在不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募集资金用于项目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项目稳妥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


(十八)完善统计制度。充分运用现有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统计体系,加强统计管理和数据整合,进一步完善环境基础设施统计指标体系。加强统计能力建设,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强化统计数据运用和信息共享。对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时效性强的有关统计工作,鼓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


七、强化组织实施


(十九)加强组织领导。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有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政策联动,按照职责分工协同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地方人民政府要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制定工作措施,推动工作有效落实。


(二十)强化要素保障。加强城镇环境基础设施项目谋划与储备,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优先安排环境基础设施用地指标,加大资金多元投入,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加快办理项目前期手续,确保各项工程按时顺利落地。


(二十一)建立评估机制。建立城镇环境基础设施评估机制,完善评估标准体系,通过自评、第三方评估等方式,适时开展各地情况评估。对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存在短板弱项的地方,加强指导督促,加快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来源:中国政府网


【责任编辑:李文文】

全员起立 竞聘上岗 鞍山粮食集团打响市属国有企业“三能机制”改革第一枪

粮食集团率先开展的集团中层“全岗位”竞聘,标志着鞍山市属企业“三能机制”改革攻坚战全面启动。

漳州云霄供电:“四强化”筑牢电网防火安全屏障

云霄县供电公司输电运维人员在将军山向群众宣传清明期间防山火有关知识,并在上山主要路段装设文明祭扫提示牌、张贴防山火警示标语、悬挂防山火宣传横幅。

福安开展春季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 绷紧安全弦

春季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开展以来,交通运输、公安交警、高速交警等部门加强对“两客一危一货一面”重点车辆行驶轨迹的分析研判,精准布控、从严查处“三超一疲劳”、农村“两违”、酒驾醉驾等突出违法行为,营造严管高压态势。

跨越山海 助力鹭岛蝶变丨厦门市质安站“砥砺奋进四十载 筑安为民质安人”

号角催征,步履不停。市质安站干部职工牢记职责、不负使命,奋力绘就厦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图景,不断推进厦门“山、湖、海、城、人”相融共生。

“海军蓝”牵手“古龙金”“舰”证蓝海新航程

海军厦门舰在厦门举办“城舰共建·向海图强”开放日活动,厦门舰第一次亮相“第二故乡”,便受到厦门人民的热烈欢迎。古龙食品作为厦门本土老字号企业,荣幸受邀参加此次亮“舰”活动,向厦门舰官兵送上诚挚慰问。

奉献爱心 传播友谊 ▏第20批中国援塞医疗队赴塞内加尔尼阿耶公路项目营地开展义诊与急救培训

中国河南国际合作集团有限公司塞内加尔尼阿耶公路改扩建项目的营地,携手开展了一场温暖的医疗义诊活动,服务企业员工健康,助力中塞合作项目建设。

躬耕场馆 助推体育会展双飞跃丨厦门市质安站“砥砺奋进四十载 筑安为民质安人”

秉承工匠精神,始终守牢安全底线、提高品质标线,为厦门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贡献质安力量。

穿山过海 跑出厦门地铁“加速度”丨厦门市质安站砥砺奋进四十载

市质安站监督队伍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助力厦门跑出地铁“加速度”,助力厦门跨岛发展战略加快实施。

“益企飞翔”翔安区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 助推企业发展加速度

厦门市翔安区召开“益企飞翔”——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大会。旨在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提升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怀化市民建企联会:“合力”谋发展 “多赢”建品牌

2024年4月27日,怀化民建企联会第一届第三次理事会(扩大)会议隆重召开。怀化市政协副主席、民建怀化市委会主委、市科协主席肖莉杏出席会议。

筑安为民 托起百姓“安居梦”丨厦门市质安站“砥砺奋进四十载筑安为民质安人”

在保障房工程建设过程中,市质安站始终以推进项目建设、破解项目难题、提升项目品质为导向,一路为市保障房建设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黑龙江泰来县“码上诚信”应用拓展新领域

为了营造人人讲诚信、事事讲诚信、处处讲诚信的社会氛围,构建以诚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泰来县以“码上诚信”为突破,持续拓展应用新领域,推动市场主体和消费者共信互信。

全国千余名选手齐聚!首届石城映山红百里越野赛开赛

4月21日,2024China100山地越野系列赛(中国·石城)暨“新旭晖杯”首届石城映山红百里越野赛开赛,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名专业选手和登山爱好者近距离体验石城自然生态之美,在奔跑中享受山地越野的挑战与活力。

打造融入长三角引领区!江西上饶持续深化对外开放

上饶在持续深化对外开放,主动对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对内对外开放上狠下功夫,努力实现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开放。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富裕中国行”

精准挖掘特色亮点,对接企业社会责任诉求,因地制宜、量身定制产品

泉州永春县: 家燕“归巢”变“归潮” 激发乡村振兴“内动力”

永春县持续做强“乡愁”文化品牌,做实生态文章,广泛开展“我为家乡办家事”主题活动,鼓励广大在外永春乡贤人才热情参与家乡建设

绥芬河口岸为备春耕进口化肥 “加速度”

日前,一列满载着氯化钾化肥的集装箱班列缓缓驶入绥芬河铁路车站,这是今年驶入该站的第9趟化肥班列,为国内农业备春耕生产进口化肥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漳州云霄供电:落细保电举措 全力做好“五一”期间供电保障

为做好“五一”期间供电保障,该公司针对近期多变天气,合理安排电网运行方式,密切监控各变电站主变、各条馈线以及各台区配变负荷变化,随时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鞍山供电创新工作室自主研制出智能辅助电源新设备

辽宁鞍山供电公司杜亮职工创新工作室,自主研制的配电变台智能辅助电源及分布式储能设备,全力破解“低电压”难题。

计划年内通车!江西赣州再增一条出省高速

近日,广东交通集团发布消息,粤赣省际新通道龙寻高速迎来新的进展,项目主线路面施工完成,吉祥服务区主服务楼完成封顶。

辽宁岫岩引爆省外旅游 “好搭子”日均千人入水巷

位于辽宁丹东中朝边境“比邻”的岫岩,成为中朝边境游的重要“中转站”,4月以来,岫岩水巷景区迎接“京、津、冀;鲁、豫、蒙”游客日均过千人,“好搭子”的络绎不绝,让岫岩水巷景区名声大噪。